2007年3月13日星期二

汉印之悟

第一次用“悟”字。

因为我第一次觉得自己悟出了点什么。

前几天逛朝天宫,买到一本《上海博物院藏秦汉印选》,里面收录了秦、汉两代的官印、私印,铜印、玉印,吉语印、名印、烙马印等。甚是丰富。爱不释手。遂连夜啃读。

但这本印谱跟以往我见到的不同。每方印都附上印面拓片一张,也就形成了一红一黑之势。蔚为壮观。但仔细一瞧,发现那黑的并不是印面的拓片,越看越不像,遂恍然大悟。乃恨自己观察不仔细。这黑的图案,并不是简单的直接棰拓印面,而是先将印章施于胶泥,待泥土干后再将胶泥上的痕迹拓下!

这种钤印的方法,方为印之宗祖。从中国印章艺术的发展来看,最原始的印章是用于封泥的。即秦代开始的封检制。这些都是广为人知的不争的事实。而现今我们看到的集汉印的印谱,则都是以印章直接濡朱,施于纸上。呈现给我们的,是浑厚,大气,简洁风格的印作。偶有玉印,则看到硬朗、挺拔、飘洒,但在少数。

有人说“汉篆”的形成,主要是汉代制官印的匠人为了简单、方便,将秦代的小篆笔画简化、提炼,再经过整形,入印。这也符合文字发展的方向。但汉人治印,比我们现在仿汉,要多考虑一个方面,即是,汉代印人制出来的印,尤其是官印,必须考虑到日后作封泥使用时的效果。或者严格来说,印章效果主要是由封泥效果来决定(而不是施之于纸上的效果来决定)。这样,铸印倒还好,可能有个设计、修改的过程;而如果是凿印,如果用我们现在广泛应用的“昌硕刻刀”,那在运刀刻划的时候,得兼顾刻刀的刀角、刀刃以及刀刃的另一面形成的痕迹。

这样,我们看到的同一方汉印在施于纸和施于胶泥然后拓下而得到的效果大不相同、各有千秋、神采各异。文字印尚且还好,如果是肖形印,你更会发现汉人的伟大,直接钤于纸上的肖形印可能显得模糊、抽象,而从封泥上拓下后,才会发现,那些小动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正如那方小鹿的肖形印。封泥拓片上的小鹿连毛发、小蹄都表现出来,显得极有动感,跃然纸上,恐其稍纵即逝。

这时,我才慢慢体会到当时学印时,老师在看到我的印作时,都会要求看看印面的原因之一。

换个角度思考。我们在刻完一方汉印或仿汉印章时不妨试试,将印章施于橡皮泥,再将其拓下,看看效果。岂不是又添一层乐趣?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