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星期二

我眼中的张逢学老人(一)


作为一名80后,我有些与同龄人不太相符的地方,除了爱摆弄些古老的玩意,还有件值得我拿出来说的事情,就是我有好几个“忘年之交”。最近结识的张逢学老人,便是其中的一个。他在2009年,先后被陕西省文化厅和中国文化部授予了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称号。而我在最初知道他的时候,并不知道此事,事实上,成为国家级传承人,也是在我们认识几个月以后才发生的事情。

我在平日里对书法的临习过程中,自然的需要寻找各种各样适合写不同书体的纸,又由于工作原因,我得知单位的几名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个如今还在家沿用古法造纸的老人,起初并没有注意。还是另一个不相干的事情,让我重新提起了对“陕西纸”的兴趣。我找到当时采访先生的我的同事,找到了先生的联系方式,拨通了张逢学老人的电话。

恰逢那个周末在陕西省美术馆举行的民俗文化展邀请老人参加展出,我们在那里见了第一面,也是第一次见到了这号称能千年不朽的长安古法楮皮纸。

若不是我在网上认识了南京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陈龙先生,我可能也不会有太多的机会与张逢学老先生再次接触了,因为,说实话,这纸并不适合我现在的需求。但在陈龙的讲解下,我才知道,这纸,真是可能千年不朽的。陈龙想请我代他问问老先生,是否愿意赴南京讲解和演示长安古法楮皮纸的制造技艺,出于这个原因,我才挤上拥挤狭小的小公共汽车,奔赴位于秦岭脚下,沣惠渠畔的长安北张村。

张老先生的家着实不好找。单就从电话上的沟通,我就一头雾水。我将老人描述的路径,详细地记在纸上,包括任何一道弯,一个坎,甚至哪里有座水塔,哪里有个电杆,可我还是在老人居住的村口徘徊了半个多小时不知道怎么走。还好张老先生说到马路上来接我。

老人是骑着自行车来的,凤凰牌28寸加重的那种。当我们碰面以后,我正准备和老人边走边谈的时候,张老师竟然说,他要用自行车驮我到他家里去。我还没来得及推辞,这位七旬老人已经一跃跨上车子,我只好急忙往前赶几步,坐在后座上。


不知是哪位媒体的仁兄为老先生拍的照片如此儒雅,
也不知道张老先生自己看到了,会不会笑。



进入村子的路,难免有些沟沟坎坎,甚至还有占了半条土路的垃圾堆,老人身手矫健,上台下坡毫不含糊。我手心里渗出了细密的一层汗。路上还遇到了几个坐在自家院子门口的晒太阳的人,有个老大妈还大声地问老先生:“有年轻人,你还驼着他?”老人没有回答。我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些不像话,但回头想想,以我的身板,不一定载得了张老先生。



坐在老先生自行车上的时间,我便按捺不住,说明了我的来意。南京艺术学院将在10月分举办以探访中国古法造纸技艺为主题的系列讲座,想请老先生去南京艺术学院亲授长安古法楮皮纸的抄造技艺,也可作为该校人文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研究所成立之初的一项重要活动。老人倒不着急,让我等到了他家再说,我便不再说了。只是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会不会是他老人家不方便或者不愿意去南京讲学?


不说讲课的事情,我也只能四处看看了。这村里人现在也生活也富裕了。两三层的小砖房,还用水泥糊了墙面,有的用瓷砖贴了门楼,像模像样。转眼到了张老先生的家,我跳下自行车,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土墙围起来的小院,里面一栋两层的砖楼,红砖裸露着,经历了不知道多少个秋冬,砖头都已失去了棱角。整个院落笼罩在小院前后三颗柿树的树荫里。恐怕,在这北张村,院子最小,最简陋的,就属张老先生的家了。


张老先生家的小院,与这村的别户人家迥然有别

在后来与老人的交谈中,我了解到,院子一直没有翻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现在的北张村,想单纯靠造纸养家糊口,本来就已经很难,况且原料涨价、小孩上学,无一不成为加重老张家生活负担的因素。老先生和他的儿子一年365天,不抄纸的日子扳着指头就数得清了,而在造纸之余,还得种地打粮食……二来老人现在名气不小了,三天两头有记者、爱好者、文人来与老人交流,很多媒体为了给新闻报道加分量,甚至提议让老人将院子恢复得更古老,比如改成平房、房顶上安装造纸器具等等,而这些过时的技术或者工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因为有些不必要的“古法”不见得就能提高纸的品质……因此,这为了营造传统氛围的需要,和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使老老张家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虽简朴了些,但小屋仍然散发着温馨,张老先生和他的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他的儿子张建昌,也是老人的学生,是他的继承人。据老人说,这村里,像建昌这个年龄的青壮年人,仍然从事于造纸事业的,仅此一人了。建昌视力不好,时常带着一副巨大镜框的散光眼镜,眼镜是有了年代的,劳作的时候,人脸上要出汗,塑料材质的眼镜架在建昌鼻梁上根本架不住,建昌不会像文化人一样,频繁的扶眼镜,以至于眼镜将他的两个鼻孔都压扁了。我不知道建昌有几个孩子,可能是两个,也可能是三个,反正屋里前前后后跑着的有好几个小孩。我只知道,其中有个年龄较大一些的姑娘,是张老先生的一个外孙女,可是她的妈妈,张老先生的女儿,已经在两年前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因为大出血永久的离开了人世。这个女儿是张老先生最疼爱的孩子,老人如是说。还有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是老人去年喜得的小孙女,她是建昌的孩子,显然,老人一样非常疼爱这个孙女,特意从里屋抱到门口让我为她照相。

说道建昌会不会再有继承人这个话题,老人显得很无奈,
总归一句话,50年以后,可能北张村将不再有人会造纸。

终于切入正题,我代替南京艺术学院的朋友,正式向老先生发出邀请,请老先生去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讲授长安古法造纸的技法。不像我之前担心的那样,老人非常乐意将这门手艺能传授给任何一个有兴趣去了解和学习它的人。但他问我能不能让他的儿子一同前往,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在这个行当里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了。我很快告诉老先生,没问题,并且,我也会陪他们去。老人显得非常高兴。

当然,如果你亲眼见过这位挂着国家级头衔的人的生活条件,都不会奇怪老人下来将要问我的这个问题。他非常婉转得对我说:“我可以去南京!但是,咱家是靠造纸吃饭的,两个男人走了,剩下儿媳一个人,造纸要停工,庄稼地也没人看管……我的意思是……这讲课,有没有工资?”说实话,这个时候的我还不太了解张老先生,而南京那边活动主办方说,除了行程所需的食宿费用,至少会有800元的讲课费,但只有给老先生一个人的一份。我没想到老先生会这样既婉转而又直接的问我,也不知道800元的讲课费,他到底会不会满意。而当我吞吞吐吐地说出这个数字的时候,显然,老人心里有了底。也似乎是松了一口气。

时间基本上没什么冲突的,所以在与南艺主办单位确认后,我们很快就此次南京之行达成了一致。接下来,我便需要进行此行的第二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搜集老先生讲课所需的影响、图片和文字内容,组织一个PPT教材。现如今,无论什么讲座、演讲还是汇报,都流行配合PPT来讲。有时侯,PPT甚至成了必须的,南艺举办的这次讲座也不例外。但让张老先生自己做PPT,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南艺那边又因为与老人语言不通、沟通不便,所以这PPT的重担便落在了我的肩上。我也好借此机会,系统全面的了解一下长安古法楮皮纸的相关知识。

尽管我之前在网上也搜集了许多张老先生的相关资料、图片,但把它们组织成系统、全面的教学PPT还是远远不够的,老人给我详尽的讲解了他所掌握的长安古法造纸的传统工艺,每一个细节都面面俱到,他还饶有兴致的给我讲述他在2006年赴美国华盛顿展示古法造纸的趣闻轶事,和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的祥云小屋讲述的“中国故事”的经历。谈到这些,老人更是抑制不住心情的喜悦。当然,在造纸领域,老人也同样没有停止过研究和探索,当老人在为我展示那些记载着他的成就与荣耀的照片时,着重向我介绍了他与我国著名的编辑家、科技史专家潘吉星多次在中国造纸领域的探讨。我一一记录了这些内容,并翻拍了部分老人给我展示的资料照片。

在采集了足够的素材后,我离开了张老先生的家。

PPT逐渐成形,临行南京前,我还需要和张老先生共同过一遍PPT上的内容,因为到时候需要我来操作PPT,老人讲内容,能不能配合得很好,我心里也没有底。又是一个周末,我带上笔记本电脑,又踏上了拥挤的中巴汽车,开往北张村。

可能是这次心里知道路程远近,到也没觉得旅途漫长,让我意外的是,我竟然能半回忆着,半摸索着,独自找到了张老先生的家院。

张老先生家和这里农村人家一样,每天两顿饭,正餐一般在下午2点多才吃,为了不赶在老人家午饭时间打扰,我故意避开这个时间段,提前几个小时赶到,没想到这天竟是老人的农历生日,正餐竟又安排在了正午时间。老人说:“上次叫你在家吃些饭,你硬是不肯吃,今天是我的生日,你说什么也得在我家吃饭了。”碰巧我也没吃中午饭,于是便答应了。

老人吃得非常简单,除了两个清素的炒菜,就是炸酱面了。农家饭我非常喜欢,一大碗面条很快下肚,这碗面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吃完感觉似乎还欠点,老先生的儿媳招呼我说:“再来一碗吧。”我犹豫了片刻,说:“只一点啊。”农村人就是实在,第二碗比第一碗没少多少。我客气地让了让老人,老人说他饭量固定,吃饱了一般不再加餐。看着手里的一大碗面,心里有些犯了难。吃着吃着,我自己也明显感到战斗力不足,进度减慢,筷子也开始盲目的在碗里拨弄着。老先生似乎也看了出来。抽着烟,和蔼地对我说:“是不是吃不完了?”我勉强地点点头。老人说,吃不完不要勉强,喝口面汤吧。我如释重负,放下面碗,喝了两口甘甜浓郁的面汤。舒服极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使我羞愧又敬佩。老人灭了手里的半截烟,端起我剩下的半碗面,用我的筷子,三下五除二,将剩下的小半碗面吃完了。我低着头,或四处看看。不知道该说什么。

饭后,老人后院跑进厅堂来两只小猫崽,非常的萌,可爱至极,我伸手逗了逗,小猫胆怯地跑开。老先生见状问我:“你喜欢!抱一只走!”我是真的想要,又考虑到回西安的路途艰难,带回家,又可能无暇照顾,便谢绝了。尴尬的场景还好趁着小猫的事情躲过了去。

(我实在是懒惰,此文拟于2010.3.12,加之国内访问blogger时连时断,拖到这时,也才写了一半,就先放这一半上来吧……)

没有评论: